《万象》杂志社
主办单位:辽宁北方期刊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 bianji7@126.com
期刊信息
主管单位:辽宁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辽宁北方期刊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出版周期:旬刊
编辑出版:万象杂志社
国内刊号:CN:21-1385/G0
国际刊号:ISSN:1008-3766
邮发代号:8-114
开本:16开
语种:中文
投稿邮箱: bianji7@126.com
在线编辑QQ: 123456
联系我们

地址 : 上海浦东新区康桥路957弄D做2020室《万象》杂志社

投稿邮箱 : bianji7@126.com

编辑部QQ: 123456

论文展示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论文展示 > [品·文苑]温州岩画,古瓯人的文化印记

[品·文苑]温州岩画,古瓯人的文化印记

阅读数:493   发布时间:2021/07/10

胡雄健

永嘉对山岗“孕妇

2013年,永嘉岩坦镇暨家寨山岩上发现了大量岩画,这些岩画被认为是古越族文化的遗存。其实,温州的岩画远不止这一处,永嘉、乐清、瑞安等地,都有温州上古先民即古瓯越人族群镌刻的原始文化印记。

暨家寨首现古老岩画

上古岩画是世界性的原始文化遗存,中国地大物博,但却是1983年美国《考古学》杂志公布的“世界岩画分布图”上的空白区。近20多年来,中国岩画探索硕果累累,一跃成为世界岩画遗存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温州开盛律师事务所主任陈晓明自2017年邂逅永嘉岩画后便痴心于此,从此翻山越岭,在浙东南地区发现了50多处岩画点,拓印成卷,并收集了200多个有别于中原汉字正源的古越族文字符号,成为温州岩画探索第一人。

暨家寨岩画位于永嘉与仙居交界的棋盘岩上,这是一处朝阳的倾斜度为45度左右的巨型平整岩坦(壁),传为仙人下棋的地方,海拔900米。经文物专家解读,暨家寨的岩画内容有磨盘、人物、动物和农具等。据中国美院美术史博导王伯敏考证,仙居岩画属于春秋时期古越族人的文化遗存。仙居后又陆续发现了9处13个点的岩画,总面积达3000平方米。2013年5月,仙居岩画被整体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暨家寨岩画中最醒目的圆形“磨盘”图案,内刻放射性直线,应该是太阳崇拜的图腾。“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太阳崇拜、尚高,是上古族群对上天的普遍信仰,永嘉先民即古瓯越人也不例外。棋盘岩,犹如祭坛,在上面刻画太阳及其四射的光芒,乃成永嘉先民祭拜的图腾。

陈晓明与“清江星空图”(右)和三门“星象图”(左)拓片

人像岩画与星云岩画

对山岗,也是天然的祭坛,位于永仙交界处,有岩画30多幅,面积约300平方米,内容以祈求生育、祭祀天神为主,人物形象包括成年男女、童年男女和结婚男女。岩画中的男性身体微胖,头上有包头,大眼,有须。右手执一物体,似法器;左手执一细长木棍,似权杖,代表了古瓯越人大首领。女性则盘发结髻,衣领敞开,肚子滚圆,明显为有孕在身,代表了女性的生殖崇拜,而反映男性生殖崇拜的则是过山大蛇图案。以蛇来寓示男根,是上古先民的共识,不但永嘉岩画屡有所见,毗邻的仙居岩画也屡见不鲜。对山岗岩画中的男童、女童像,很像现代幼儿的涂鸦之作,质朴稚拙。在同一个屋檐下,还有一对正在举行婚礼的男女,紧紧地挨在一起。显然,这是对族群繁衍的祈祷。

永嘉最有内涵的岩画当属星云图,画面内容十分复杂,一个“峨冠博带”的男人,手舞足蹈,在其右边,也刻有一位手脚张开的人物,手上似也持有法器,头戴大大的冠饰。这两个人物,应该是同一个巫师在不同场景下作法事的记录。史前族群的神权和王权是统一的,能够沟通神明的巫师就是族群的首领,良渚文化玉器在这方面的刻画和表达就非常细致、明确。将这组岩画称为“永嘉星云”,是因为右面有醒目的天地星云图像。永嘉先民在代表大地的六横六纵的方格图(形如棋盘)的4個顶角上,都画上了代表天穹的圆弧形线条,并将之与方格的纵横直线相连接,表达了天圆地方、天地交泰的概念。“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无独有偶,瑞安陶山国家文保单位宋代八卦桥的花岗岩桥面上,也刻有一幅类似的图案。在温台交界处的乐清清江海边小山上,则有着另一种形式的岩画天象图,由大小不等的圆圈组成,现存16个圆圈,而原本应有36个,不妨称之为“清江星空图”。

岩画“永嘉星云”

乐清(左)和浙东南各地“四齿钉耙”形神鸟纹

永嘉岩画中最有意思的莫过于“四齿钉耙”图了,而且“四齿钉耙”在仙居、永康、缙云、瑞安等地均有出现,大者高达1.5米,甚至呈集聚性出现,在雁荡山麓淡溪镇新发现的岩画群里就刻有5个“四齿钉耙”,线条简洁、形态清晰,几乎一模一样,半圆形的头部,弧形的肩部,四条近乎平行的直线。这与其说是代表了写实的农具,不如说是一种写意的飞鸟或神鸟图腾、族徽。“钉耙”本是铁制品,而从岩画创作的时间和方式推测,彼时先民尚未使用铁器。“四齿钉耙”岩画在浙东各地重复出现,正是上古部族拥有共同的神鸟崇拜的表现。自由翱翔于蓝天的飞鸟,令古人充满向往,所以上古族群对太阳崇拜和鸟灵崇拜往往融为一体,并演化成“太阳鸟”图腾。无论是三星堆、金沙遗址所在的古蜀国,还是更早的东夷文化圈,都有太阳崇拜和鸟图腾。在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遗址,也见有“双鸟捧日”、“双鸟共日”的饰纹。“四齿钉耙”图纹与甲骨文中代表凤鸟的“雀”字,非常相似。越王勾践剑上的鸟篆纹铭文,亦反映越人崇“鸟”,矢志不渝。太阳鸟崇拜,最终演变为凤图腾、龙图腾。

深远的文化意义

同为岩画,温州岩画与我国西北地区的啄凿岩画(以狩猎图像为主)、西南地区拌入赤铁矿的绘制岩画(以宗教图像为主)均不同,它是直接用尖锐、坚硬的石器(如硅质砾石)在岩壁上划刻、磨雕而成,图“文”并茂。温州岩画,作为古瓯越人的文化印记,必须面对3个普适性的问题:镌刻年代、岩画族群和文化蕴意。

淡溪赤岩坑上古岩画

永嘉对山岗“大首领”

乐清靠海边的岩画

岩画多出露于村落周围的高山(分水岭)岩壁上,那里朝阳、平整、斜度适中,视野开阔,风水一流,有利于人群聚集。因为先民创作岩画的主要目的是祭祀、沟通天地神灵、为生命和族群祈祷。从岩画的风化程度、刻痕边缘的平整度和深浅判断,温州岩画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石质工具刻划的,刻于一万年前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类岩画应是古瓯越人族群留下的文化印记,其劳动工具以石斧为主。另一类岩画的边缘呈锯齿状,刻痕深凹,当属金属工具刻划的产物,其时代为先秦时期,应是东瓯国原住民或后徐国移民的杰作。徐偃王信俗,在温台地区并不鲜见。温州岩画虽技法拙朴,却是古瓯越人以岩为纸,以石为笔,以极虔诚的态度,极庄重的仪式,以图记事,描绘刻画出的最古老的文化印记,其内容包括祭祀巫术、族群繁衍、狩猎农作、风土民俗以及对动植物的细致观察,堪称温州地区古文明的一道曙光。


编辑整理:万象杂志社编辑部
万象官方网站:http://www.sdnjbjb.com/


Copyright© 2019 万象杂志社:    版权所有

杂志社地址:上海浦东新区康桥路957弄D做2020室《万象》杂志社

万象在线编辑QQ:123456    万象投稿邮箱: bianji7@126.com

    备案号: 辽ICP备24675243号 网站地图

中国文明网
国家工信部
360安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