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 : 上海浦东新区康桥路957弄D做2020室《万象》杂志社
投稿邮箱 : bianji7@126.com
任志宏 王晶晶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发展,范围越来越广、影响越来越深,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也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介绍了高校毕业生的整体情况,分析了疫情对毕业生的影响,最后尝试提出了就业工作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疫情;高校毕业生;就业;措施;指导服务
高校毕业生就业关系到个人的前程、家庭的幸福和国家的未来。2020年初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各部门也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保障大学生稳定就业。疫情当前,高校就业工作者要发挥重要作用,积极行动起来,多措并举帮助毕业生顺利毕业,高质量充分就业。
1高校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自高校扩招政策开始实施以来,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直线上升。200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94.98万,到2020年毕业生人数达到874万。短短二十年间,人数增长了8倍之多。今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再创新高,就业压力很大,再加上疫情的影响,就业形势愈加严峻[1]。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一般分为国内升学、出国(境)深造、求职就业和自主创业四种。其中,国内升学已经成为毕业生的一个重要选择。据教育部统计,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考人数341万人,占本年全部毕业生的42.4%,较2019年增幅超过17%[2]。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数据,从2016年到2020年,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逐年攀升,年均增长率为15.6%。录取人数2016年是51.7万,2019年录取人数70万,考录比由2.9∶1下降为4.1∶1。考研竞争激烈,落榜的毕业生最终会进入招聘市场直接就业,成为春招市场上的主力。
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多元化发展,出国(境)留学的毕业生越来越多。2013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首次突破40万,成为世界第一大留学生输出国[3]。此后,我国留学人数一路攀升。2017年我国出国留学总人数为60.84万,2018年人数为66.21万人,增长百分比为8.83%。以东北大学为例,留学人数从2014年的6.4%增至2018年的8.3%,人数上翻了近一倍[4]。统计显示,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出国(境)深造比例更高。中国教育在线《2017中国出国留学发展趋势报告》发现,部属高校中六成以上高校的学生出国深造比例超过10%,其中1/5的院校出国深造比例在20%以上。2017年到2019年北京理工大学毕业生平均出国率20.6%,清华大学则达到26.3%。在深造国选择上,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是中国学生主要选择的留学去向[4]。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化,可以预测2020年高校毕业生拟出国(境)深造人数将继续增长。
高校毕业生中求职就业的数量最多,约占总人数的70%-80%。2017年已有超30%的毕业生进入民营、私营企业[5]。2014-2018届本科毕业生在民营企业就业的比例由50%上升到54%,在国有企业就业的比例从23%下降到19%,在中外合资/外资/独资企业就业的比例从11%下降到7%。2014-2018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在民营企业就业的比例从65%上升到68%,而在国有企业就业的比例从18%下降到15%,在中外合资/外资/独资企业就业的比例从9%下降到6%。在就业地区选择上,2018年17%的本科毕业生在直辖市就业,30%的就业于副省级城市,50%以上选择在地级城市及以下地区就业[6]。由此可见,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已成为接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力,到地级城市及以下地区就业是毕业生的共识。
近年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一部分毕业生选择创业。从目前来看,毕业生创业的比例较小,人数也不多。麦克斯就业报告显示,2016年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3.0%,2017年为2.9%,2018年为2.7%[6]。北京地区毕业生自主创业2017年和2018年均为0.6%。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最高的经济区域为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5]。从近年趋势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较为稳定。毕业生创新创业事关国家“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战略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需要高校和社会关注和扶持的群体。
2疫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新冠肺炎持续发展,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具体分析如下:
2.1对求职毕业生影响
春季求职的学生一部分是秋招未找到合适工作,重新进入春招市场。还有一部分是因为考研失利,被动进入就业市场。其中考研失利群体数量庞大,受疫情影响最大。根据往年录取人数估算,考虑2020年教育部将计划扩招18.9万名硕士研究生的利好因素,考研学生中仍有约220万将面临着落榜,超过全部毕业生人数的四分之一[7]。这部分同学前期把重心放在备考上,没有时间和精力制作简历和准备面试,缺乏进入职场的必要准备。现在由于疫情蔓延,市场需求受到抑制,经济下行压力大。许多企业的招聘计划随之调整或延期,部分企业缩减了招聘人数。据BOSS直聘等招聘平台调查显示,2020年高校应届毕业生新增岗位同比降幅达49%,而100人以下的小微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需求同比降幅更达到60%以上。不利因素叠加,导致这部分群体在就业市场上处境非常不利。此外,公务员考试和事业单位招考面试处于停顿状态,就业进程受阻,导致毕业生无法尽快落实就业岗位。
2.2对拟出国(境)毕业生影响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托福、GRE、GMAT等各种考试纷纷取消或推延,何时启动考试仍是未知数,直接导致部分拟出国(境)同学考试困难。原来准备参加考试的同学,由于无法提交合格的语言成绩,网申也随之延迟,出国(境)深造计划受阻。随着疫情的全球化蔓延,许多国家纷纷暂停签证业务,对已经取得录取通知的同学也增加了不确定性。以北京理工大学物理学院为例,在拟出国(境)毕业生中约60%已取得了Offer。在拿到Offer的学生中,一半表示不满意目前的结果,但是由于无法参加考试失去了冲刺更好学校的机会,只能从到手的Offer中选择一个较为满意的。而剩下还未拿到Offer的同学普遍持悲观态度,部分同学直接取消出国计划,部分同学选择等待观望。目前来看,打算出国(境)深造的同学在就業方向上存在较大变数。
2.3对创业毕业生影响
疫情对打算创业的毕业生也造成一定程度影响。这部分学生对于突如其来的疫情下如何开始创业尚未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也无法准确判断疫情对未来发展的具体影响。如今市场竞争压力加大,融资变得更加困难,市场方面支持不足,直接打击了学生的创业热情。部分同学选择推迟创业计划,短期内以就业为目标。
3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建议
特殊时期,面对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和严峻形势,我们必须采取措施保障高校毕业生顺利毕业尽快就业。结合目前毕业生的就业困境和自身的工作实践,提出以下建议:
3.1调动多方力量共同服务就业工作
就业相关人员要积极行动起来,各司其职高效合作,确保完成就業目标。就业教师宣传就业政策,深挖就业信息,畅通就业手续办理渠道;辅导员关注学生心理动态,稳定安抚学生情绪;班主任负责信息采集,提供数据支持;研究生导师多渠道指导学生论文,以学业促就业。同时我们可以拓宽就业宣传教育渠道,发挥党支部的积极作用,尝试在党支部活动中加入职业规划内容,探讨如何把自我价值和祖国需要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到中西部就业,到基层就业。
3.2分类管理精细化服务
我们要关注不同群体的就业短板,按需提供服务。因对用人市场和就业政策不了解导致的就业困难,学院应发放相关资料,进行一对一政策讲解;对于考研失利的同学,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工作,理性看待暂时的失败,还要对其进行就业形势分析和简历面试辅导,使其快速进入求职状态;对就业定位不清的毕业生,要加强生涯教育,帮助其认识自己合理定位,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目标;对于参加公务员面试、教师招考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学习。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尤其要在关注因家庭困难、学业困难、心理问题、身体疾病等原因导致的就业困难毕业生。学院要建立特定群体就业档案,进行精准帮扶。同时我们也要重视对湖北等疫区毕业生的帮扶,教师和学生一对一结对子,关心其身体状态,关注其精神状态,关切其毕业就业需求。
3.3积极更新就业指导服务理念
高校就业工作人员要积极转变就业观念,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由线下转为线上,树立云服务意识。我们要引导毕业生参加网络招聘,通过企业公众号、邮箱、微信等渠道投寄简历,利用网络远程手段在线笔试、面试;协助学生使用网络、邮寄等方式签署三方和办理毕业手续,尽量减少人员流动。根据需要学院推荐关于简历制作、面试技巧、职业规划等方面的网络课程,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在疫情期间,国家有关部门发布了诸多政策和措施保证大学生顺利就业、稳定就业。学院就业工作者应学习好这些政策,第一时间传达给学生,并做好相关配套支持工作,让毕业生充分享受这些政策的红利,最大程度降低疫情的不利影响。学院要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和学科性质,督促毕业生积极就业,引导鼓励毕业生到国家重点战略项目就业,到教育等重点行业就业,到民生急需的养老、医疗等服务行业就业。我们要积极更新就业指导和服务理念,为毕业生就业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岳昌君.疫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有何影响[N].中国青年报,2020-03-09(8).
[2] 熊丙奇.“考研热”的冷思考[N].环球时报,2019-12-21(7).
[3] 康娜,蔡立佳.浅析高校大学生留学规划指导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9(10):219-220.
[4] 孙欣然.基于当前高校毕业生留学现状的在校留学指导体系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9(12):285-286.
[5] 张辉,王晶晶.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及趋势分析—基于2011—2018年的实证数据[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9(7):1-6.
[6] 麦可思研究院,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北京:麦可思研究院,2019.
[7] 陈鹏.硕士扩招18.9万人:怎么扩,如何招[N].光明日报,2020-03-11(8).
编辑整理:万象杂志社编辑部
万象官方网站:http://www.sdnjbjb.com/
下一篇:煤矸石制砖行业推进两化融合的思考